行业新闻
北粮南运有“智慧大脑” 粮食物流正经历数字化
作者: bet356官网首页 点击次数: 发布时间: 2025-10-30 13:02
一个秋日的午后,珠江口吹来的海风透过南沙港六楼会议室的落地窗,远处一艘10万吨散货船缓缓抛锚。码头调度中心大屏不断显示每小时4000吨的卸货效率、1.5天的平均港口停留时间、库容170万吨筒仓群的实时库存等数据条。这些数字的背后,是广州1880万常住居民的“生命线”,他们每天消耗成品粮7500吨。 “10多年前,这里是海啸,但现在却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粮食运输枢纽。”南沙粮食码头广州分公司总经理何海宁感慨道。作为“南北粮港”的重要运输中心,南沙港目前年吞吐粮食超过2000万吨,散粮运输量连续四年突破1000万吨。码头作业区内,4条2000吨/小时的储粮线高效运行,从卸船到储粮的时间缩短了近一半。粮食流通的“提速”,来自于粮食运输物流数字化智能化的提升。多式联运体系为北粮南运配备了“智慧大脑”。记者了解到,全长3500公里的南北粮运线,需要通过铁路将粮食运至北方港口,再通过海运至广州,通过珠江黄金通道到达内陆码头。其中一部分通过集疏运铁路向西南方向发展,一部分则结束了公路直达码头的配送。这条长长的链条对传统的粮食运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。化和物流系统。就像任何古老的繁忙街道一样,当我们面对日益汹涌的交通洪流时,“故障点”和“断点”不可避免地出现。多次转运很容易造成粮食损失和品质变化。各种链路之间的连通性差会导致效率低下和拥塞。与此同时,运输成本和季节性集中的运输压力也对粮食运输大动脉构成挑战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交通运输系统的进步。多式联运不仅仅是一种运输方式。它不是拼凑在一起,而是像指挥一支交响乐团,火车、轮船、汽车等不同“乐器”在其中最佳共鸣,协同创造成本、效率和环保的最佳“和谐”。铁路、水路运输长距离脱碳效益不断增加显而易见,特别是在“双碳”目标的框架内。通过减少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的重复“扔”,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,还可以降低物流成本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中粮科技研发了无损多点卸货设备、低损伤自清洁提升机等设备,解决粮食运输过程中的效率和损耗问题。中粮集团科委委员、副主任陈涛解释道:“东北玉米先通过铁路运输到北方港口,再通过海运到达港口,一部分通过珠江运河进入内陆,一部分转入西南铁路,最后通过公路完成‘最后一公里’配送。”该流程将传统运输的多次移动压缩为三个主要节点,吨粮物流成本降低15%%,同时将损耗率控制在1.2%以内。此外,多式联运系统利用BIM技术和数字孪生系统,帮助南沙港码头实现散粮作业全自动化。这将生产效率提高了 20%,同时降低了炎热和多尘环境中工人的健康风险。码头19个现代化泊位和3500米海岸线形成的“广州、公路、铁路”联运网络,将内陆服务从300公里拓展到800公里,覆盖华南、西南多个省份。如果说南沙港是“北运粮南”的“大动脉”,那么建在广州市黄埔区的仓库就是粮食的“毛细血管”在广州黄埔区国有粮食仓库里,解决南方粮食储存问题的“黑科技”,循环管链机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北粮南运的“智慧大脑” “平房仓库占用空间太大,建筑仓库面临卸粮困难。仓库顶棚机械系统上的管链就是专门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设计的。”中粮河南装备公司总工程师任寿华表示,机械管链系统在楼层之间“灵活移动”。 10个卸货点,减少人工放卷量,仓库卸货效率较传统方式提高100%。谷物自动滑入管链机,计量和抑尘装置确保环保装载。夕阳下,南沙港巨轮缓缓弃港,黄埔粮食的管链机械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,南北粮食运输的高效物流、保障粮食安全,不仅仅靠“重要的是大港口的“吞吐量”,更重要的是小型粮仓的“储力”,更重要的是整个链条的“协同效应”,餐桌安全高效。 上一篇:李强在第28届中国—东盟峰会上的讲话(全文) 下一篇:没有了
